020-36052118

392530980@qq.com

周一至周五 9:00-18:00

周末及节假日

网站首页 / 新闻中心 / 行业动态

冬季脑血管病发病率居高不下,高危因素要注意

2022-01-21 681

  心脑血管病,一直是中国死亡率高居前几位的病因。而脑卒中(脑中风)更是高居榜首,具有“三高一多”的特点:发病率高、死亡率高、致残率高、并发症多,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,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,我国每年在脑血管病方面的花费超过两万亿元。

  冬季是脑卒中的“魔鬼季节”,昼夜温差大、人体新陈代谢减慢、人体抵抗力下降,一个看起来很“健康”的人,可能转眼就会意想不到地因为脑血管病瘫痪甚至死亡。

  其实以脑卒中为主的脑血管病,也是可防可控的。在脑卒中的高发季节该如何防治脑血管病?往下看,这些知识要掌握!

  脑血管病发病时一般会有什么症状表现?

  脑血管病排在前三位的症状是偏身瘫痪、偏身感觉障碍和头痛,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单眼视物不清、偏盲、失语或语言不清、头晕或眩晕、平衡能力丧失、意识障碍等,起病突然,猝然发病,病程进展快,绝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达高峰,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,甚至危及生命,此外,一些体积非常小的卒中,如“腔隙性脑梗塞”,症状可以非常轻微甚至没有任何症状,从而不被患者关注或重视。

  脑卒中发生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,一年当中,冬春寒冷季节最易发病;一天当中,上午6点到11点之间发病率最高。

  如有以上症状出现,应及时送至医院就诊。脑血管病的治疗时间代表了一切。越早发现,越早治疗,效果越好,预后越佳,后遗症状越轻。一旦发现,及时拨打120送至具有治疗条件的医院,不要自行驾车送患者到医院,以免途中出现意外,束手无策,延误病情。

  我国脑卒中发病趋向年轻化,如何自评脑血管病风险?

  脑卒中风险评估包括以下8项,花1分钟对照自测:

  高血压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;

  房颤和心瓣膜病;

  吸烟;

  血脂异常或未知;

  糖尿病;

  很少进行体育活动(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大于等于3次、每次大于等于30分钟、持续时间超过1年,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有体育活动);

  明显超重或肥胖(体质指数超过26);

  有脑卒中家族史。

  以上8项,出现一项得1分,脑卒中风险评估≥3分,或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,评定为高危人群;

  脑卒中风险评估<3分,但患有慢性病(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)之一者,评定为中危人群;

  脑卒中风险评估<3分,且无慢性病者为低危人群。

  脑血管病发病的原因是什么?

  脑血管病发病的原因,是脑动脉硬化、狭窄导致的缺血性事件,或者脑动脉破裂导致的出血性事件。

  还有部分病人,导致卒中的血栓来源于心脏,称为心源性卒中。少数情况下,动脉夹层、动脉炎等也可导致卒中。

  综合看,缺血性卒中的前三大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、小动脉硬化和心源性栓塞。出血性卒中的病因主要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微动脉瘤。

  哪些因素会导致以上情况,这就要说到脑卒中的高危因素!

  1、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:

  年龄,一般来讲年龄越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越高。多发生于55岁以上人群,男性多于女性。

  有家族遗传倾向,父母死于脑血管病的人群发病率较普通人群高4倍。这些是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。

  2、可干预的危险因素:

  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,其他原因还有:心脏病、糖尿病、血脂异常、吸烟、饮酒、颈动脉狭窄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、肥胖、口服避孕药、高凝状态、缺乏体育锻炼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等。如果能够很好地管理这些危险因素,就能大大地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。

  脑血管病如何防治?预防尤为重要!

  对于卒中这种治疗手段不多的疾病,预防显得尤为重要。所幸的是,由于卒中的危险因素和病因非常明确,因此,卒中是可防可控的疾病,只要医患双方足够重视,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,就可大大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。

  首先,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积极主动控制各种危险因素。

 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每周至少3次,每次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;注意饮食结构的平衡,多吃蔬菜水果,多吃白肉(鱼肉、鸡肉),少吃红肉(猪肉);不吸烟;不饮酒或只饮少量红酒;作息时间规律、不熬夜;减少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等。对于老年人,还要注意尽量低盐低脂饮食。

  其次,如果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等,一定要积极治疗。

  通常,这些疾病可以获得很好的控制但很难彻底痊愈,这就需要患者配合医生,坚持长期治疗。以高血压为例,收缩压每降低4mmHg,可以使卒中风险下降23%;长期达标的降压治疗可以使卒中整体风险下降38%。

  卒中的前期筛查主要指针对卒中危险因素和病因的筛查,例如,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、血脂。以血脂为例,按照“中国人群血脂防控指南”的要求,40岁以上的人群,应至少每年检查一次血脂,其中必须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。